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西九冇觀眾!?


西九冇觀眾!?

西九文化區的十五個大小、模式不同的場地全部啟用之後,座位數字是每天二萬八千席(1),因此,觀眾來源是西九管理局最感到頭痛的問題。筆者聽過一個較為簡易的計算方法,就是把1 50 0 0座位大型演藝場地撇開,由租用者自理,至於音樂及戲曲專題場地,也應該有個別的觀眾市場,於是剩下兩個2000座位的大劇院、四個800位的中型劇院和四個250位的黑盒子劇場,一共每天8200席,主要由戲劇與舞蹈使用,那麼,事情就比較簡單了。

根據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調查,本港2007年由受政府資助的劇團所產生的觀眾數字是57萬人次,包括了正規劇場的30萬人次和教育性及社區外展式劇場的大約27萬人次(2)。正規劇場觀眾數字是本港七百萬的人口的4. 3﹪(3),以一年365日計,平均每天有821人次,也即是說,需要這數字十倍的觀眾來填滿上述西九劇場戲劇和舞蹈節目每天的8200、一年三百萬個座位!現有的觀眾不會全部變成西九的座上客,而開發觀眾市場是必然的途徑。

要開發觀眾市場,首先要認識現狀。香港的舞台劇觀眾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少數是藝術愛好者。大部分觀眾都帶有娛樂消費的心態,看戲只是為了消遣,或者捧朋友的場;為了吸引更多觀眾,一些製作也會遷就大眾的口味,二者互為因果。其實,香港的觀眾極為多元化,當某某外國名牌管絃樂團或內地國家級藝團訪港演出的時候,一些較為成熟的觀眾就會出現,今年售票十萬門票的香港藝術節是一個好的例子。

本港其他具潛質的觀眾市場包括普通話和英語的觀眾,而學界和家長的潛質很大。香港人口老化,高齡人士是另一個市場。香港不同的社區、社群都饒有特色,如何促使西九與社區兩者之間互助互補需要動動腦筋。本港的大企業大機構其實是一個尚未完全開發成功的「處女地」,如果能夠說服他們透過演藝贊助,來顯示對社會的回饋和承擔、對員工文化培養或工作福利的重視,那麼本港表演藝術會大受裨益。香港2008年有接近三千萬遊客訪港,他們是西九最大的單一觀眾群。政府希望與珠三角地區文化交流、發展由來已久,西九可以增加動力。至於已經起步的產業化的舞台發展、訪港的海外大型製作(這本就是發展西九的誘因!)和近年顯得低調的本地音樂劇等等,都會獲得一種巨大的强心劑!

西九與民政事務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最大分別,在於他是獨立法定個體,具有文化部性質。所以,西九的確可以打破許多框框,用新思維辦事。康樂文化事務署現行的「場地伙伴計劃」雖然用意良好,但藝團所獲的行政與技術支援其實有限。因計劃推行而導致的場地緊張狀況,對署方其他的節目、獨立製作和許多租用人都影響很大。現有的場地伙伴如有發展,場地問題亦會進一步惡化。此外,署方在學校和社區的工作,意義日益重要卻資源最少,這是值得西九合作的範圍。

所以,西九處於運籌帷幄的位置,既可補現況的不足,更應為香港做應該做的文化大事。事實上,無論甚麼市場調查,無論甚麼策略,吸引觀眾靠的是節目,而籌辦節目先要有發展原則。筆者不揣冒昧,寫出下列的建議:
1.      有代表性的節目。譬如很有品牌的香港藝術節,在西九的支持下,可以持續增長。
2.      有長遠發展價值的項目。西九切勿急功近利,文化建設並非朝夕。這是社會人文視野的體現,市民教育的延續。
3.      有吸引觀眾的大型節目。這樣做非但排除「白象」的嫌疑,更可以利用本身場地和空間的優勢,為本港市民和遊客帶來有文化特色的視聽之娛。
4.      有卓越藝術成就的節目。本港表演藝術既受場地多寡的限制,也受場地運作模式的影響。藝術水平可以因為西九的衝擊而提升。長遠來說,卓越藝術水平永遠是西九所追求的。
5.      有創新性的節目。西九既是新的文藝範式,創新是理所必然的。

既有原則,接下來是一些籌辦節目的策略。基本上這些策略都與場地和資金有關,因應節目或藝團本質而異,所建議的是屬於一種混合式的行政手法:
1.      租場。對於一些已成立的節目品牌,因市場已經穩定,可以採取此法。西九也無需資助商業運作,但可以用其他較優厚的條件,吸引租用者。
2.      票房分賬。 這是一種「共榮辱」的做法,對藝術性强而市場性弱的節目較適合,藝團無需為昂貴的租金而煩惱,也會有較大的動力去做市場推廣。香港藝穗會運用此法十分成功。
3.      節目主辦。要强調的是不要與現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工作重複,譬如搞藝術節(香港已經有很多藝術節了!)或一般節目主辦。西九必須創新,這就是這個部門的任務。
4.      駐院藝團。這是西九管理局的新思維,也是本港演藝的突破,藝術水平會因而提升。如果駐院藝團來自由民政事務局資助的「九大」,如何與政府分擔財務責任當然要解決,而且,可以為「場地伙伴計劃」減壓,但西九當然也可以成立一些性質不同的駐院藝團。

既有策略,便可以大膽試一試為西九作節目編排。這本身是一項很有趣味性的練習:
1.      租場節目。
以香港藝術節的品牌,應該是西九最佳的招租對象。前者當然未必把全部節目安排在西九上演,但有了西九,我們即管假設香港藝術節會有50﹪的增長,即是達15萬觀眾。由本地商業性劇場和訪港的大型音樂劇所產生的觀眾,以在大型場地演出90場計,可達18萬人次。
2. 主辦及分賬節目。
a.       The Hong Kong Show。與香港旅遊協會合辦,以綜合性的內容,主要向遊客介紹本港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歷史背景等等,長期上演。這應該是一個有深度內涵的節目,而並非媚外之作,同時連繫社區、社群,吸引本地觀眾。去年訪港遊客總數是二千九百萬,只要爭取到其中3﹪,已有870000萬。
b.      戲劇中心。除非九牛二虎地搞產業化,本港劇團都患有「短演期、少場次」的症狀。假如有一個可以不停有舞台劇上演的劇院,一般的本地劇團便有福了!固然,如何挑選劇目,如何靈活編排檔期,讓有叫座力的繼續,讓無以為繼的替換,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故應設立全港首創的劇場藝術總監,專責其事。如果戲劇中心佔用西九八百座位中型劇院及一二百五十位黑盒劇場全年日子八折,另加30天大型二千座位劇院八折,以八成上座率計,合共可產生觀眾283680人次。
c.       兒童藝術劇院暨藝術教育資源中心。顧名思義,這是專為兒童而設,實踐與理論兼備的設施,而包羅所有演藝種類。新「三三四」學制為藝術發展帶來機遇,然而,許多學校對推行藝術教育,依然茫無頭緒。透過資源中心的服務,甚至外展計劃,加上演出、講座示範、工作坊等活動,既為校方服務,也把學生、老師和家長變成今天和將來的觀眾!以上資源中心使用什麼場地,並未有言明,但使用人數肯定很多,現暫且把資源中心使用數字定於50萬。兒童藝術劇院觀眾數字則歸駐院藝團。
d.      企業參與藝術計劃。這計劃可包括企業員工文藝活動、資助員工藝術欣賞活動,或演出贊助。如上文所說,養成這種回饋社會和發展職員褔利的方法至為重要。香港社會上具規模的企業很多,作為開始,現僅寫上5000名觀眾來自10家企業,一共50000人次。
e.       與外國及珠三角交流平台。榮念曾曾經建議,西九應該多邀請國際組織在西九設立地區總部。言之有理。地區總部設於香港不單提升本港地位,由此而來的文藝節目自然亦會有增無減。政府素來希望多與珠三角地聯系,藝術活動是其中一環。以上兩方面的節目估計可產生不少於10000名觀眾。
f.       普通話、英語及長者市場。總共30000觀眾。


2.      駐院藝團。四個駐院藝團,包括一個兒童藝團平均每團一年80000觀眾(4),共320000人次。

以上總觀眾人次是1743680。任何表演節目都需要裝台和彩排的時間,保養維修工程和員工訓練也有必要,所以,場地不可能每天都有演出。如果10﹪的日子是屬於這種用途,即佔去30萬個座位。兩個數字的總和是二百零四萬( 5)。場地如果有九成的使用率,全年座位三分之二派上用途,對一個新建的藝術中心如西九,實在是說得過去。西九場地分兩期興建,首期先蓋十二個場地,於是,節目拓展和開發觀眾市場的壓力,不會一下子全面爆發。
無論如何,以上的數字都是估計,發展原則和策略只是虛擬。對於西九這「最後的邊疆」,許多人都充滿著憧憬。其實西九不會沒有觀眾,問題只是:這些是沒有面目的數字,抑或是發現、欣賞香港文化的遊客,和一路承傳、日益擴大而水平日高的本港市民!


香港戲劇工程、眾劇團
蔡錫昌

註:
1.       二萬八千席的計算方法是:一個15000座位的大型演藝場地、兩個2000座位的大劇院、四個800位的中型劇院、四個250位的黑盒劇場、一個戲曲中心內的1400位劇院和400位的小型劇院和音樂中心內2000位的音樂廳和800位的室樂演奏廳。
2.       《藝萃》第四期「劇場觀眾翻一番」,香港藝術發展局20091月出版。
3.       根據香港話劇團行政總監陳健彬先生澳洲考察的報告,墨爾本和悉尼的戲劇觀眾人次分別是城市人口的7. 5﹪和7. 7﹪。
4.       根據陳健彬先生,香港話劇團有五萬多名觀眾。
5 .  藝術資源中心的五十萬使用者不在此列。


(09/2009 C For Cultu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