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劇場的故事 蔡錫昌
「小劇場˙大戲劇」亞洲交流會又與本地的觀眾見面了。本人十分支持這項目,因為小劇場可以為許多舉足輕重的題材,提供很多可能性的美學條件。早在1996年在北京舉行的「中、港、台、澳戲劇展演與研討會」(該會後來被追認為第一屆華文戲劇節),本人已從事了類似「小劇場˙大戲劇」亞洲交流會的製作,在此與大家分享。
本人帶了《苦山行》一劇參加是次北京的盛會。這齣劇是關於香港慈善機構「苗圃行動」以「行路上廣州」的方法籌款,然後到廣東及湖南省的貧困山區,幹扶貧助學的工作。《苦山行》就是述說他們義舉的故事。這齣劇分成兩部份:「步行者篇」與「受惠者篇」。全劇基本上是一個空台。苗圃的步行者走呀走的,慢慢變成《西遊記》中取西經的唐僧和一眾阻撓他的妖魔鬼怪。結果,唐僧把眾妖感化,抬受了傷的他上路。但是,到了終點,他們發覺,路還是要走下去……
「受惠者篇」說的是一則真人真事:一位山區媽媽,因為孩子的腿受了傷(結果這孩子的腿受了感染而病故了),每天背著孩子來回的走一共兩小時的山路,送小孩上學去。在小劇場呈現了臨上學前在家吃飯的一幕:媽媽生了炭火在炒菜,倒了油,把菜下鍋。一時日常生活出現在眼前,聲音、視覺和香味,四溢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小劇場的每一個角落。而給媽媽喂著吃的,是一個木偶!
《苦山行》的表演運用大量肢體語言,少量粵語,但北京的觀眾仍然看得明白,而且津津有味。相信這也該是「小劇場˙大戲劇」亞洲交流會相似的地方,不同背景、文化、信念、方法的戲劇人走在一起,用劇場的語言交心、溝通,編織一個美妙的天地!
祝願今年的「小劇場˙大戲劇」亞洲交流會成功!
20.5.20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