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文化政策 勿口惠實不至
(文章刊載於2012年5月26日 香港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新增的文化局與局長人選成為近日城中熱話。誰是合適的文化局局長
人選,固然重要,但文化局未來的職務範圍及政策方向,也應同樣受到重視。
依筆者看,日後的文化政策,應涉及「資源分配」、「架構重組」、「教育配合」、「長遠研發」四點。
藝 術資源患不均 須檢討一個社會如何對待她的藝術家,包括地位、待遇和發展,反映了該社會的文明程度。據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的資料,2012至2013年度發放於文化 藝術的財政預算有28億,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常年經費百分之一。這個百分之一的「黃金定律」,始作俑者是自認為歐洲文化中心的法國。殊不知法國與香港全年 經費有蚊牛之別,拿這個數字揚耀只是數字遊戲而已。
從2000年文化委員會的數字顯示,當年藝文財經預算的8成,均為薪金及硬件開支,再經七除八扣,最終能進入藝術工作者口袋的,已所剩無幾。至於2000年後的相關數據,因當局沒再進行具體調研,已難以考究。
香港有所謂「九大」藝團,最高經費每年可達半億,然而「路有餓死骨」,業界大部分都在接受所謂「藝術福利」的資金而生 存,這正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這關係到撥款機制和理念等,都是十分複雜而需要檢討的地方。
香港特區政府以中央集權式管理文化藝術,由幾個顧問委員會凌駕於身為法定機構的藝術發展局之上,而後者近年的撥款一直收縮。
整合架構 發揮更大效應
康 樂及文化事務署沿自前朝制度,文化官僚系統龐大,坐擁龐大資源,因先天限制,貢獻無法超越本身職權規限。西九龍文化管理局的獨立身份已是一小型文化局,問 題是無人知道西九與康文署及其他藝文單位如何協作、分工。即文化局的職能是否包括西九?因此,本港現存的文化藝術架構的梳理、整合,以發揮更大的效應,是 文化局必須處理的問題。
因 歷史原因,藝術教育的發展並不均衡,往往沿着純藝術或實用路綫前行,而忽視了藝術文化應有的社會功能,即所謂Social Engagement;透過藝術活動,可以為弱勢社群發聲,影響社會更生、經濟發展和達致社會共融。與藝術有關的課外活動從來都受歡迎,但卻未有廣泛地被 編入正規學制內,這是諷刺的現象。新高中課程內的「其他學習經驗」,135課時的內容亦未必與藝術有關,可謂雜亂無章、聊勝於無。藝術何時真正進入學校課 程?創意工業 先解餬口問題
至於研究與發展方面,政府發展創意工業只是口惠而實不至,亦只懂從經費着眼。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在躁動,大型項目如西九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他們許多都為了餬口而轉行、流失。許多兼任教職的,除了少數之外,均未有方法與熱誠教學,這亦非學生之福。
藝術運作必須場地的配合,活化工廈反令藝術家捱貴租。許多工廠大廈樓底矮,根本難以營運。數年前有慈善家想捐出一屯門工廈,為了不同因素而告吹,其中一個原因好像是地方偏遠。
研 究與發展當然並非只為了解決燃眉之急。文化、文化,乃指民生的變化,尤其是For the Better的好變化。文化無處不在,飲食文化、衣着文化、次文化、社區文化……當龍應台做台北市文化局長的時候,曾在街上勸止工人斬樹,是保育文化,也 說明了文化局的工作包含了許多游說的成分和許多部門的合作。
以上只枚舉一些最顯著的問題,希望能拋磚引玉。
上述四大範圍環環相扣,相輔相成。香港不再需要「以人為本」的空洞、和稀泥式的文化發展口號。只要不會淪為一個文宣部,一個強勢、民主而高瞻遠矚的文化局應該是藝術業界和香港市民所歡
迎的。
(文章刊載於2012年5月26日 香港經濟日報 國是港事)
新增的文化局與局長人選成為近日城中熱話。誰是合適的文化局局長
人選,固然重要,但文化局未來的職務範圍及政策方向,也應同樣受到重視。
依筆者看,日後的文化政策,應涉及「資源分配」、「架構重組」、「教育配合」、「長遠研發」四點。
藝 術資源患不均 須檢討一個社會如何對待她的藝術家,包括地位、待遇和發展,反映了該社會的文明程度。據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的資料,2012至2013年度發放於文化 藝術的財政預算有28億,屬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常年經費百分之一。這個百分之一的「黃金定律」,始作俑者是自認為歐洲文化中心的法國。殊不知法國與香港全年 經費有蚊牛之別,拿這個數字揚耀只是數字遊戲而已。
從2000年文化委員會的數字顯示,當年藝文財經預算的8成,均為薪金及硬件開支,再經七除八扣,最終能進入藝術工作者口袋的,已所剩無幾。至於2000年後的相關數據,因當局沒再進行具體調研,已難以考究。
香港有所謂「九大」藝團,最高經費每年可達半億,然而「路有餓死骨」,業界大部分都在接受所謂「藝術福利」的資金而生 存,這正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這關係到撥款機制和理念等,都是十分複雜而需要檢討的地方。
香港特區政府以中央集權式管理文化藝術,由幾個顧問委員會凌駕於身為法定機構的藝術發展局之上,而後者近年的撥款一直收縮。
整合架構 發揮更大效應
康 樂及文化事務署沿自前朝制度,文化官僚系統龐大,坐擁龐大資源,因先天限制,貢獻無法超越本身職權規限。西九龍文化管理局的獨立身份已是一小型文化局,問 題是無人知道西九與康文署及其他藝文單位如何協作、分工。即文化局的職能是否包括西九?因此,本港現存的文化藝術架構的梳理、整合,以發揮更大的效應,是 文化局必須處理的問題。
因 歷史原因,藝術教育的發展並不均衡,往往沿着純藝術或實用路綫前行,而忽視了藝術文化應有的社會功能,即所謂Social Engagement;透過藝術活動,可以為弱勢社群發聲,影響社會更生、經濟發展和達致社會共融。與藝術有關的課外活動從來都受歡迎,但卻未有廣泛地被 編入正規學制內,這是諷刺的現象。新高中課程內的「其他學習經驗」,135課時的內容亦未必與藝術有關,可謂雜亂無章、聊勝於無。藝術何時真正進入學校課 程?創意工業 先解餬口問題
至於研究與發展方面,政府發展創意工業只是口惠而實不至,亦只懂從經費着眼。香港演藝學院的畢業生在躁動,大型項目如西九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他們許多都為了餬口而轉行、流失。許多兼任教職的,除了少數之外,均未有方法與熱誠教學,這亦非學生之福。
藝術運作必須場地的配合,活化工廈反令藝術家捱貴租。許多工廠大廈樓底矮,根本難以營運。數年前有慈善家想捐出一屯門工廈,為了不同因素而告吹,其中一個原因好像是地方偏遠。
研 究與發展當然並非只為了解決燃眉之急。文化、文化,乃指民生的變化,尤其是For the Better的好變化。文化無處不在,飲食文化、衣着文化、次文化、社區文化……當龍應台做台北市文化局長的時候,曾在街上勸止工人斬樹,是保育文化,也 說明了文化局的工作包含了許多游說的成分和許多部門的合作。
以上只枚舉一些最顯著的問題,希望能拋磚引玉。
上述四大範圍環環相扣,相輔相成。香港不再需要「以人為本」的空洞、和稀泥式的文化發展口號。只要不會淪為一個文宣部,一個強勢、民主而高瞻遠矚的文化局應該是藝術業界和香港市民所歡
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