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哥本哈根》二度重演之前 蔡錫昌
二十世紀上半葉量子力學突飛猛進的發展,導致人類發明了原子彈。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而結束,但日本的廣島、長崎生靈塗炭。《哥本哈根》的故事是以在當時核子競賽中兩名舉足輕重的科學家為中心:193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Werner Heisenberg 是希特拉發展原子彈的首腦人物,而他的恩師,猶太裔丹麥科學家1922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Niels Bohr,則要逃避納粹,最終協助美國完成原子彈計劃「曼克頓項目」。他們二人本來相交相得,直至1941年(當時丹麥已被佔領)Heisenberg
到哥本哈根造訪 Bohr,二人竟爾反目。究竟師徒二人當時有什麼對話而導致鬧翻?納粹德國研製核武不成與此又有何關係?陣陣疑團,都在《哥本哈根》一劇中得到解答。劇情巧妙的切入點,是由
Bohr, Heisenberg 與 Bohr的妻子 Margaret三人的鬼魂對質,「重組案情」,尋找事實的真相。可是,劇本本身超越所謂偵探驚悚格局,涵蓋面由科學、歷史以至人文、哲學,又充滿人情味。《哥本哈根》光茫四射地照耀著上世紀末西方劇壇,大西洋兩岸,甚至歐洲所頒發此劇的獎項反映了它的質素和高度。
《哥本哈根》於2010年作香港首演,由香港話劇團與眾劇團聯合製作、由筆者翻譯兼導演,演員方面有杜施聰、白耀燦和潘璧雲。這次重演的的卡士中,女角由陳桂芬擔崗。
由1945年8月6日廣島原爆到了六十餘年後的今天,朝鮮挾核武而張牙無爪,伊朗也蠢蠢欲動。在這時刻重演《哥本哈根》,別有一番意義!
(本劇將於2013年10月25至27日上演,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