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夢遊騎士》具教育及時代意義



《夢遊騎士》具教育及時代意義  
     
眾劇團獲康樂及文化署的主辦,將於今年十二月初在大會堂劇院上演百老匯音樂劇《夢遊騎士》Man Of La Mancha。對眾劇團藝術主任兼該劇導演蔡錫昌而言,他在美國唸大學時曾參演此劇,回港後一直想怎樣把它搬上本港的舞台,但是後來為了當時集中推廣本地創作劇的宗旨而擱置。如是者一等已差不多三十個寒暑。時移勢易,今天本港劇壇反而少見西方經典,眾劇團的方針也定為傳統與時代並重。於是,上演 《夢遊騎士》 此其時矣!

十三、四世紀元曲大家馬致遠在他寫的詞中勾勒出「……古道西風瘦馬。夕陽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傳世意象。無獨有偶,二百年後,唐‧吉訶德的角色也誕生在西班牙大文豪塞萬提斯筆下的同名小說中。瘦馬同樣是瘦馬,然而所不同者,斯人已非「斷腸」,而帶著「眾人皆醒我獨醉」的痴憨,再加上一支長矛、一件破甲,衝前向著風車挑戰,因而建立同樣不朽的追求理想的代號。Man Of La Mancha 的作者 Dale Wasserman 原本想寫一齣關於塞萬提斯的戲,但《唐‧吉訶德》鉅著當前,可謂不知如何置喙。後來決定先寫塞氏因犯官非入獄(這倒是寫實的,因為他的確常坐牢),然後再在獄中帶出唐. 吉訶德的故事;這是「戲中戲」的故事結構,然後再配以音樂劇的包裝。在1965年首演於紐約百老匯之時,獲得空前的成功。前後三年共演了2,328場,成為六十年代百老匯音樂劇最長壽演出的第三名!

時至今天,Man Of La Mancha 依然是英美劇場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2002年在百老匯仍有重演。在香港,致群劇社和演藝學院在八十年代都先後演出此劇,給本地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事隔多年的今天再演這音樂劇還有意義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好像 Man of La Mancha 這樣雋永的題材,的確放諸四海皆準,而特別在高壓政治陰影籠罩、「核心價值」可能備受抑制、磨損的今日香港,Man Of La Mancha / The Impossible Dream等劇名、曲目,是會蒙上一層新的、更具時代感的意義!

對本港中學同學而言,《夢遊騎士》Man Of La Mancha是一齣極為適合欣賞的演出,其中原因可包括:一、本港中學盛行上演音樂劇,而尚未有學校一嘗把此劇搬上舞台。二、《夢遊騎士》歌曲悅耳,劇情吸引。三、主題深入淺出,對已然懂得逆境生存的本地學生,更容易產生共鳴和帶出人生啟示。四、這齣劇是校方、老師對學生溝通和教化的最佳「工具」!因此,本演出值得大事向學界宣傳!

(2004年12月香港大會堂劇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